所属科目:
动物界 »
脊索动物门 »
鸟纲 »
今鸟亚纲 »
鸡形目 »
雉科 »
名字:中华鹧鸪
学名:Francolinu pintadeanus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包桂濬:1978: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形似山鹑而稍大。头顶黑褐色,围以红褐色。上下体大都黑色,有许多卵圆形白斑,下体斑点较大。
形态 雄性成鸟:头顶、枕部和后颈前部黑褐色,羽缘黄褐色;头的两侧有栗黄色宽带围绕在这三部分的周围,此带的宽窄颇有变异。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后缘开始,向后伸至颈侧;眼圈黑色,眼先、颊部白色;耳羽略显黄色;颚纹黑,后颈后部、上背以至胸侧,均呈较深的黑褐色;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,末排常为椭圆形;上背羽具栗红色端缘;肩羽的栗红色部分尤形宽阔而显著。翅上覆羽与上背羽色相同,但白斑多少渲染黄褐色:初级飞羽暗褐色,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斑;初级飞羽的褐色较深,内外翈均具窄而长的淡黄褐色横斑,羽端微带红褐色。下背和腰黑褐色、满布以细而具波状的白色横斑,尾上覆羽的横斑转为黄褐色,在横斑之间的黑褐色,一部分转为栗褐色,并缀以微小黑点。尾羽黑色:中央一对尾羽,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,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。颏和喉均白;胸、腹及两胁黑褐色,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,愈向后,白斑愈扩大,最后两侧白斑几相愈合:两胁的白斑渲染以黄褐色。围肛羽浅黄色,呈绒羽状;尾下覆羽深栗黄色,具黑色羽干纹。
雌性成鸟:眼纹和颚纹常断开而不连贯。上体近黑褐色,向后转黄褐色;上背仍具白色圆斑,而下背、腰和尾上覆羽则均转为白色横斑。肩羽亦黑褐色,仅在末端呈暗栗褐色。上胸黑褐,并满布以淡黄色圆斑;下胸、腹及两胁白色沾黄,而杂以若干黑色横斑;尾下覆羽纯栗黄色,无纵纹。余羽与雄鸟略同,而较浅淡。
虹膜暗褐色;嘴峰黑色,下嘴基部同色;脚橙黄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包桂濬:1978:生物学描述
生态 鹧鸪主要是丘陵地带的鸟类,在高山或森林内未遇到过。栖息于满被草丛、矮树或小松林覆盖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,有时也在光秃的岩坡上,喜在干燥地区活动,清晨和日暮时下降到山谷间寻食。夜间栖于草丛中,每夜更换位置。多不成群,但在一个邻近地域内,常有许多个体存在。
鹧鸪是杂食性鸟类,嗜食蚱蜢、蚂蚁及其他昆虫,同时亦食野生果实、杂草种子和植物嫩芽。秋收后,常到耕田内啄食遗落的谷粒,或偷食黄粟、甘薯、半夏等。寿振黄等(1966)采自海南岛的鹧鸪胃内,检出果肉、草籽和稻粒,还有蟋蟀和其他昆虫。
奔跑快速,飞翔力亦强,常作直线短距离飞行,受惊时即飞向高处,隐蔽在灌丛深处,不易发现。
鸣声响亮,春天繁殖季节鸣声频繁。在黎明时,雄鸟栖止在较高的山岩或树桩上高声鸣叫。一鸟高鸣,若干雄鸟从不同方向的山顶上响应,此起彼伏。鸣声略似“xi—xi—xi—ga—ga”,鸣叫“xi—xi—xi"时将头向地低垂,到“ga—ga”时,才引颈吭鸣。一般据鸣声,称为“十二两平平”。雄鸟好斗,一般认为“一山头一鹧鸪,越界必斗”。猎人常以雌鸟作诱子,关闭在有活门的鸟笼中,放在山林中以诱捕雄鸟。
3—4月间交配,再经过5—6周,才把巢筑成,巢颇粗糙,用干草、落叶和残羽等作为巢材,置于草窝内或矮树丛下。一窝3—5卵,有时多达7—8枚。卵梨形,呈乳黄以至黄褐色;卵的大小为37×30毫米。
包桂濬:1978: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布莱斯(Blyth,1843)认为采自缅甸阿拉干的鹧鸪,虽在羽色上与采自我国的鹧鸪非常相似,但体形较小,并且雄者有发育良好的距,而把它定为一个新种即“Perdix phayri"。以后祁天锡(1931)以及彼得斯(1934)均主张应将这两种并于Francolinus pintadeanus内成为两个亚种,一为指名亚种,一为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。后者除产于印度、缅甸等国外,还产于我国云南和广东等地;指名亚种则产于我国广西、广东和福建。但采自广东的标本,翅长为145—150毫米;采自云南的翅长为141—150毫米:采
自广东海南岛的翅长为140—145毫米;采自印度的翅长为132—151毫米。可见在这两个亚种之间,并未见有体形大小的差别;并且两个亚种的雄者均具良好发育的距。因此,我们同意郑作新(1955)的意见,在鹧鸪(F.pintadaenus)这一种中,至今还未能确定有亚种的分化。
包桂濬:1978: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鹧鸪是我国南方常吃的一种野禽。 明朝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:“南人专以灸食充庖,云肉白内脆(cul,萃),味胜鸡雉”。福建的谚语: “山食鹧鸪肉,海食马鲛赡”。可见在我国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鹧鸪的习惯。在广州,病人痊愈后多以沙参、肉竹、杞子、桂圆肉等与鹧鸪同墩,据说有滋补的功效。广西邕(yong,拥)宁、崇左、桂平、博白一带,鹧鸪的产量甚多。在福建,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,到处可以遇到。